正文開始了!
【增村鎮(zhèn)】
增村 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趙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。后陸續(xù)遷來一些居民,人口增加,故取名增村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
城元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人在此地居住,仍沿用原村名城元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鎮(zhèn)南 明永樂二年,該村居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因該村坐落于當時大鎮(zhèn)府城驛(現(xiàn)為正定縣新城鋪)的南邊,故取名為鎮(zhèn)南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黃家莊 明永樂年間,該村黃氏家族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以姓氏取名叫黃家莊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大慈邑 明燕王掃北后,于永樂二年該村居民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。因位于磁河岸邊,村民們希望由此得到利益取村名慈益,后將“益”改為“邑”,稱為慈邑。又該村西南方也有一個慈邑村,為便于區(qū)分,該村又較大,故改名叫大慈邑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東慈邑 明永樂年間,該地居民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,因該村坐落于大慈邑村莊的東邊,故取名叫東慈邑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西姚村 明永樂二年,姚氏祖先奉詔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姚村。后相繼搬來孟、關(guān)、李、張姓家族。仍叫姚村。后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于清朝后期,將姚村按方位分為四個村。西姚村因位于最西邊而得名。西姚村又叫張家姚村,因姚家人丁不旺,張家成了大戶,故別稱張家姚村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李姚村 明永樂年間,姚氏家族最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姚村。后來孟、李、關(guān)、張等姓也相繼遷入。后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于清朝后期將姚村分為四個自然村。因該村李姓居多,冠以姓氏,取名李姚村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中姚村 明永樂年間,姚氏祖先最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叫姚村。后來孟、關(guān)、李、張等姓相繼遷入,仍稱姚村。因人口逐漸增加,居住分散。于清代后期將此村分為四個姚村。因該村位于中部,故取名中姚村。因該村姓孟的較多,故別稱孟家姚村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東姚村 明永樂年間,姚氏祖先最早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起名叫姚村。后關(guān)、孟、李、張等姓的家族也陸續(xù)遷來,仍稱姚村。因村大,人口增多,居住比較分散,不便管轄,故于清代后期將姚村分為四個自然村。該村因位于最東部,故叫東姚村。因該村關(guān)姓占多數(shù),又俗稱關(guān)家姚村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劉家佐 明永樂十四年,劉氏家族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,借以姓氏冠村名,叫劉家莊。清代末期又將“莊”改為“佐”,指輔佐別人的意思,稱劉家佐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牛家莊 明燕王掃北后,此地人煙稀少。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牛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,按姓氏取名叫牛家莊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北橋寨 明永樂二年,該村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初取名叫橋寨,后因人口增多,住地較分散,于清代后期,將橋寨分為三個自然村,按方位分別稱北橋寨、東橋寨、南橋寨。因該村在最北邊,故叫北橋寨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吳村鋪 明代永樂二年,吳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定居。初起名叫吳村。因該村位于古驛道旁,而且每十里為一鋪,故又改名叫吳村鋪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小果莊 明永樂年間,有姓路的從本縣北洼遷到此地定居,以經(jīng)營果園為業(yè)。故取名小果莊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東橋寨 明永樂二年,該村居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此地落戶,最初取名橋寨,后因人口增多,住地很分散,不便統(tǒng)轄。于清代后期,將橋寨分為三個自然村,按方位冠于村前。因該村位于東部改稱東橋寨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南橋寨 明永樂二年,該村居民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搬來該地定居,最初起名橋寨,后因住戶逐漸增多,居住又較分散。為便于統(tǒng)轄,于清代后期將橋寨按自然地理方位分為三個橋寨。因該村位于南部,故稱南橋寨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馮辛莊 明永樂二年,姓馮的大戶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居住此地,建立新村,取名馮新莊,后“新”演變?yōu)椤靶痢保Q馮辛莊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南宋 據(jù)《藁城縣光緒志》記載,該村為南送村。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改稱南宋。
![]()
【增村鎮(zhèn)】 楊馬村 明永樂年間,該村楊氏、馬氏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按姓氏取名叫楊馬村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前西關(guān) 相傳古時,在今固德、大王一帶,有一鎮(zhèn),其鎮(zhèn)周圍修有土墻設(shè)四門。明永樂二年,山西省洪洞縣遷來部分居民在此地定居,住在西門外,取名西關(guān)屯,后又遷來一些人,住在西關(guān)屯北邊,最初隸屬于西關(guān)屯,后人口增多,于光緒年間,分出獨立村莊,為便于區(qū)別,南邊的取名叫前西關(guān),北邊的稱后西關(guān)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后西關(guān)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在此地定居,住在西關(guān)屯的北邊。最初隸屬于西關(guān)屯。后因人口增多,于清光緒年間,從西關(guān)屯分出獨立成村,為便于區(qū)分,按方位取村名,北邊的叫后西關(guān),南邊的叫前西關(guān)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金莊 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居民在此居住。相傳此地原為一金家的莊園。故取名金莊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臺營 1942年拆除該村大佛寺時,曾拆出一書,據(jù)書中記載,該村居民是于明永樂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的,當時定名為小營村。后來人們常把“小營”叫成“小爺”,為此常和周圍村的群眾引起事端。為與周圍村和睦相處,于清代末期將小營村改為臺營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固德 《藁城縣光緒志》記載該村叫“故的村”,民國初改稱固德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李家疃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李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居住。以姓氏取名叫李家疃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大王 該村原系新樂縣管轄,1956年從新樂縣劃歸藁城縣,稱大王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西門 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該村村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落戶,因其住地相傳古代在固德、大王一帶一大鎮(zhèn)所修圍墻的西門處。故取名為西門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梁家莊 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該村劉氏家族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居住,不久又從定縣唐東遷來姓郝的戶到此地。經(jīng)劉郝兩家家族協(xié)商,定名為“兩家莊”,后又將“兩”改為“梁”,稱梁家莊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董家莊 據(jù)查,在很早認前,該地有一董家墳,住著看墳的莊戶。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搬來部分居民,也住在看墳的地方,仍用董姓取名叫董家莊。
![]()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寨里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在此地落戶,因人少,當時沒取名。后人口逐漸增多,陸續(xù)又搬來一些戶,就根據(jù)村子周圍原有寨墻,于清朝后期定名為寨里。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北孟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該村居民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此地居住,因南邊有一南孟,故取名叫北孟。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慈上 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該村居民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落戶,因住在磁河的北岸上,故取名慈上。
【西關(guān)鎮(zhèn)】 豐上 據(jù)《藁城縣康熙志》記載為豐上,沿用至今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南孟 元代初,該地人煙稀少,有一片平章王墓地,看墳人家在此地居住,后人口增多,建村為南孟里。明燕王掃北后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人居住此地,改名叫南孟。歷史上曾為本縣八大鎮(zhèn)之一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北堤里 據(jù)傳,戰(zhàn)國時代,即有此村,叫北堤里。元代平章王墓碑記西有廉頗墳,即指此村。后張、劉、孫等姓奉詔于明永樂二年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仍用北堤里村名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小吳村 據(jù)該村唐代所建大佛寺碑文記載,當時此村叫五村。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吳氏家族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冠以姓氏將村名改為吳村。因當時村比較小,故又叫小吳村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杜家莊 明永樂二年,杜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冠以姓氏取名杜家莊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西凝仁 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人在此地居住。當時村東有一永寧寺,落戶后六畜興旺,村人就按大寺“永寧”表示永遠安寧,取名寧仁,因在永寧寺的西邊,又稱西寧仁。清光緒年間,將“寧”字改為“凝”,稱西凝仁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南凝仁 因在永寧寺南邊,故取名南寧仁。清光緒年間,將“寧”改為“凝”,稱南凝仁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北汪 明初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居民在此地居住。據(jù)傳此地原為一條大河,經(jīng)常泛濫,河水汪洋,該村又在河的北邊,村民們就取名叫北汪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韓家洼 據(jù)《藁城縣光緒志》記載為韓家洼。沿用至今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西只甲 很早以前只甲村就存在。明初,此地鬧蟲災,此村人移往東、西兩地分散居住,形成兩個自然村落,前邊冠以方位,東邊叫東只甲,西邊的叫西只甲。
【南孟鎮(zhèn)】 東只甲 很早以前只甲村就存在。明初,此地鬧蟲災,此村人移往東、西兩地分散居住,形成兩個自然村落,前邊冠以方位,東邊叫東只甲,西邊的叫西只甲。
![]()
【南孟鎮(zhèn)】 康村 明代初,一姓康的戶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初取名康村。后陳姓、吳姓陸續(xù)搬來,康姓人丁不旺,陳、吳兩姓成為大戶,但仍用康村名。
![]()
【南孟鎮(zhèn)】 賢莊 據(jù)《藁城縣光緒志》記載為賢莊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南孟鎮(zhèn)】 秦家莊 據(jù)查,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秦氏家庭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。取名秦家莊。
![]()
【南孟鎮(zhèn)】 南鄉(xiāng) 據(jù)《藁城縣嘉靖志》記載為南鄉(xiāng)。《藁城縣光緒志》改為南香村。《藁城縣民國志》又將南香村改為南鄉(xiāng)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南董 《藁城縣嘉靖志》記載“董文炳祖孫幾代世居南董村,董文炳兄弟八人均為元朝開國名將,其祖孫數(shù)代多被封為趙國公,卒后均葬于南董村東”。據(jù)此可知,南董村由來已久,系沿用名稱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信家營 明永樂二年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人在此地居住,因姓信的戶占多數(shù),故取名為信家營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阜陽 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一些人占田立莊,居住在土崗的南面,因土崗為阜,又住南側(cè)向陽處,故取名阜陽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河西營 明代燕王掃北后,于永樂二年,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一部分人居住此地,因村東原有一條河,此村坐落在該河的西岸邊,因此叫河西營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北大章 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一部分人,居住在這里,初取名叫大章,后人口逐漸增多,居住比較分散,故分為兩村,北邊的叫北大章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南大章 明代初期,燕王掃北后,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一部分人在此地居住,最初取名大章,后因人口增多,居住較分散,故將此村分為兩村,南邊的為南大章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南洼 《藁城縣嘉靖志》記載,該村即叫南凹,傳說,該村南有一濠坑,故取名南凹。因該地地勢比較低凹,經(jīng)常積水,又改名南洼。
【南董鎮(zhèn)】 北洼 明永樂年間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移來部分人在此地落戶,因在南洼村北,因此取名北洼。
【南董鎮(zhèn)】 西洼 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移民,在此地居住,因在北洼村西,故取名西洼。
【南董鎮(zhèn)】 韓辛莊 明朝末年,韓家由南四公搬遷來此地建村,初起名韓新莊,后演變?yōu)轫n辛莊。
【南董鎮(zhèn)】 賈古莊 《藁城縣嘉靖志》、《藁城縣康熙志》記載叫賈孤莊,《藁城縣光緒志》改為賈古莊,《藁城縣民國志》又改為賈固莊,解放前又恢復為賈古莊。
【南董鎮(zhèn)】 北高莊 該村在元代時叫高里,明代崇禎年間滹沱河發(fā)大水,將村沖毀,該村往北遷移到半華里的高地上居住,改名叫高莊,藁城縣南部還有一個高莊,為便于區(qū)別,1982年進行地名普查時,將該村名加了一個方位“北”字。叫北高莊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馬圈 該村原是喂馬的棚子,后喂馬戶在此定居,取名馬圈。解放前該村按姓氏歸兩縣管轄:姓劉、鄭、楊、王、寧的歸無極縣,姓郭、夏、門、秦、張、高的歸藁城,解放后統(tǒng)歸藁城縣管轄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東四公 此村緊靠滹沱河,在很早以前,此河曾連續(xù)塌河四次,最后沒有把村全塌完,人們就將此村叫“難四拱”,后演化為“南四公”。1938年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因村大,居住分散,為便于領(lǐng)導,將南四公分為東、西兩個四公。東邊的叫東四公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西四公 此村緊靠滹沱河,在很早以前,該河曾連續(xù)塌河四次,但始終沒把村莊塌完,人們就將此村叫做“難四拱”,后演變?yōu)槟纤墓?938年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將南四公分為東、西兩個四公。西邊的叫西四公。
![]()
【南董鎮(zhèn)】 北四公 明代初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人在此地居住,因西南2公里處有一南四公村,所以該村取名中叫北四公。
![]()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九門 九門原是一座古城。建于戰(zhàn)國時期,本是趙國城邑,為藺相如所筑。據(jù)《史記》載:“趙武靈王出九門,為野臺,以望齊、中山之境。”“趙惠文王二十八年置城北九門大城,即此也。”因城池設(shè)有九個城門,故得名九門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前堤里 明永樂二年,由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一部分人在此居住,因當時該村槐樹較多,初取名槐樹店。又因該村緊靠滹沱河大堤北邊。故又改名堤里,因本縣北部有一北堤里,為便于區(qū)別,又改名南堤里。1938年發(fā)大水,將村從中間沖成南、北兩截,從地理上形成兩個村,南邊取名前堤里,北邊的就叫后堤里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后堤里 1938年滹沱河發(fā)水將村沖成兩截,南邊取名叫前堤里,北邊的就叫后堤里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莊貨頭 明永樂二年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居民住在此地。因村西北有一條河,自西北向東南順九門古城蜿蜒流去,是通達各地的水上運輸通道,九門城北有一處繁華運輸碼頭,往來船只都在此裝缷貨物,故取名“裝貨頭”。后河流改道,碼頭枯干廢棄,逐漸淪為農(nóng)莊,又改名莊貨頭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只照 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一些人在滹沱河北岸邊土崗前居住落戶,因面南向陽,故取名叫只照,清咸豐三年(公元1853年),滹沱河發(fā)大水將村沖毀,村民搬遷分散居住,一部分人住在一大土崗上,曾有“崗當”之稱。但正名仍叫只照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只都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居住。當時該村位于一河口處,來往行人可以坐船直接擺渡,故取名“直渡”。后逐漸演變?yōu)椤爸欢肌薄?/div>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早落 明初,部分居民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,因當時這一帶地方唯獨他們遷來最早,故取名早落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北白皮 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人在此居住。因位于滹沱河北岸,又是河口,定名白渡口,后滹沱河南移,原舊河床象一道白壁。故改名叫白壁,后來年久日長人口增多,又將白壁分為南、北兩個村。清光緒年間將“壁”改為“皮”,叫成北白皮、南白皮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南白皮 明永樂年間,該村居民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落戶居住。因地處舊滹沱河北堤,且又是河口處,故定名白渡口,后滹沱河故道南移,原舊河床好像一道白壁,因此又改名叫白壁。后來年久日長人口增多,逐漸分散居住,故又將白壁分為南、北兩個白壁村,清光緒年間將“壁”改為“皮”,叫成北白皮、南白皮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黃莊 據(jù)《藁城縣光緒志》記載:黃莊別稱太極莊。《藁城縣民國志》中稱黃莊,沿用至今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禪房 明代初,該地人煙稀少,部分居民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,在此地居住,因該地有禪堂寺,而取名禪堂,后演變成禪房至今。該村東南100米處有一商代遺址,系藁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周辛莊 明永樂二年,由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部分居民,在清河一代落戶。因連年鬧水災,住地動蕩不定。明末清初,此批居民中有一位姓周的大戶搬遷新住址(即現(xiàn)在的住址)立莊定居。故取名周辛莊。
【九門鄉(xiāng)】 南屯 明永樂二年,部分居民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。因做燈籠的較多,故定名燈籠屯。解放后改為南屯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尚書莊 張氏于明代永樂二年,奉詔從山西省代州遷來此地定居,以姓氏取名為張家莊。明朝成化年間,該村張子麟在朝升為刑部尚書,政績卓著,士民愛戴,被稱為“一代刑名之祖”。卒后朝廷稱畿甸英流,甲科雋異,有古大臣之遺風。封為太子太保刑部尚書。其父張欽、祖父張得才、曾祖父張玘俱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刑部尚書。村民為光宗耀祖,遂將張家莊改名為尚書莊。1966年“文革”中,將尚書莊改為紅星大隊,1982年通過地名普查又恢復為尚書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陳家莊 陳氏于明永樂二年,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,以姓氏取名為陳家莊。后陳氏人丁不旺,崔、牛、彭氏家族成為大戶。1779年左右,滹沱河泛濫,大片土地塌入河內(nèi),村民南遷,以姓氏立莊為牛家莊、崔家莊、彭家莊,仍為陳家莊管轄。1946年彭家莊獨立一村。1962年將陳家莊分為三個大隊,為陳家莊一、二、三大隊。1984年改稱陳家莊一排、陳家莊二排、陳家莊三排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五里莊 武氏于明代永樂二年,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以姓氏取名為武家莊。1933年為便于區(qū)別藁城城東的武家莊,并且該村距縣城五華里,故改名為五里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北尚莊 據(jù)該村真武廟碑文記載,清朝咸豐年間,有千戶人家,名為尚莊。清朝末年修石德鐵路和滄石公路,從村中穿過,把村隔成南北兩塊仍統(tǒng)稱尚莊。1961年位于北邊的一塊獨成一莊,取名北尚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彭家莊 彭氏于明永樂二年,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因戶數(shù)少,又距陳家莊很近,無得村名,屬陳家莊。1779年左右,滹沱河水泛濫,大片土地塌入河內(nèi),村民南遷,以姓氏立莊為彭家莊,但仍屬陳家莊管轄。1946年獨立為一村,稱彭家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梨園莊 明永樂十四年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在此地定居,因該地有一梨園,故取名梨園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南墩 古時此地曾筑有皇室傳達軍情的烽火土墩。明永樂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在土墩南北兩地定居,土墩南邊的得名南墩村,土墩北邊的得名北墩村。后因滹沱河水泛濫,將北墩村沖毀,村民搬遷到南墩村居住,兩村合并,仍稱南墩村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南尚莊 據(jù)該村真武廟碑文記載,清咸豐年間,該村有千戶人家,稱為尚莊。清朝末年修建石德鐵路,穿村而過,將該村分為南北兩塊,仍統(tǒng)稱尚莊。1961年位于南邊的一塊獨為一莊,取名南尚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焦莊 該村村南曾有四畝大的城內(nèi)焦家墳地,看墳人在此立莊,故取名焦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表靈 《藁城縣嘉靖志》記載稱表靈,沿用至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北馬 明朝燕王掃北時,有一武將率騎兵路過此地,并在此地駐扎為營。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居民在此地定居,因原來為騎兵駐扎之地,故取名備馬村,后將“備”字演化為“北”字,得名北馬村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南馬 該村民先祖于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因位于北馬村南邊,故取名為南馬村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毛莊 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部分人在此地居住,當時該地在滹沱河南岸,遍地茅草叢生,故取名茅莊。后河水沖塌村莊,南遷三華里,仍稱茅莊。清代后期將“茅”字演化為“毛”字,得名毛莊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郭莊 此村漢朝時因郭昌之祖先居住于此,取名郭莊。明永樂年間,申氏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,仍用郭莊村名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中照 古時在清流和表靈之間有一條西北至東南走向的河流,名叫潯河,河水分兩股分別從中照村東和村西流過,村民按該村在兩股河水的中間,而取名中照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辛豐 該村原是新豐縣故城。《新唐書》記載,隋恭帝義寧元年(公元617年)設(shè)置新豐縣,屬鉅鹿郡。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屬廉州。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省新豐縣入稾城。新豐縣逐漸由縣城降為村落。后“新”字演變?yōu)椤靶痢弊郑Q辛豐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塔頭 該村古時有一座塔,塔上石碑記載有“塔兒頭村”。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部分居民在此地落戶,仍用塔兒頭村名稱。1911年左右,將“兒”音省去,稱為塔頭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清流 古時在中照和清流兩村之間有一條西北至東南流向的潯河,因水流清澈,故得名清流。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部分居民在此居住,仍沿用清流村名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西劉村 據(jù)該村北岳廟碑文記載,宋元祐六年(公元1091年),全村有一千戶,因居民中姓劉的占大多數(shù),故取名為劉村。清乾隆五十九年(公元1795年),發(fā)大水將該村沖成東西兩片,1921年按地理位置分為東、西劉村,西邊的村為西劉村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東劉村 該村和西劉村原為一村。村內(nèi)北岳廟碑文曾有記載,宋元祐六年(公元1091年),此村為一大村落,因姓劉的戶數(shù)多,取名為劉村。清乾隆五十九年(公元1795年)滹沱河發(fā)大水,將此村沖為東、西兩片,形成兩個自然村,但仍統(tǒng)稱劉村。1921年,按地理位置分為東、西劉村,東邊的取名為東劉村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城子 西周時期,該地為白狄肥族人之根據(jù)地。當時周室衰微,朝綱不振,狄人遂乘勢南下,占據(jù)此地,建國號,曰:“肥”。筑土城,亦名“肥子國”、“肥纍國”。時狄人猖獗,漢民族無力相抵。后晉國強盛,稱霸中原,遂于魯昭公十二年派將荀罃滅之,擄其君緜臯以歸。肥子國名遂廢。西漢時置肥纍縣,后廢縣。明永樂年間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居民在此地居住,因村北為肥子國之故城,故取名肥城。后因墻垣塌倒,年深日久,城容已失,故于清朝末年,將肥城改稱城子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東壘下 該村與西壘下原為一村,始建于公元1380年前后,當時稱為李下。明永樂二年,該村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建村于原李下村故址上,因村西北有新豐縣故址,土墻高壘,故將李下改名為壘下(取北為上,南為下之意)。后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不便管理,于清朝末期,將壘下按方位分成東、西兩個村莊,東邊的取名為東壘下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西壘下 清朝末期,將壘下按方位分成東、西兩個村莊,西邊的取名為西壘下。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孟村 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在此地居住,因此地以前就叫孟村,故沿用此村名至今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系井 該村為肥纍古城西廓。《藁城縣嘉靖志》、《藁城縣康熙志》均稱為“戲井”,《藁城縣光緒志》改稱為“係井”,后將“係”字簡化為“系”字,稱系井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石井 該村原為肥纍古城之東廓。因該地水井較多,且井口都用石頭所筑,故取名為石井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北營 據(jù)該村菩薩廟內(nèi)碑文記載,明嘉靖年間,該村名為陽和屯。傳說此地原為潯河古道,該村在河的北岸,故叫陽和屯。戰(zhàn)國時期趙國李牧的兵馬曾在此扎營。后該地河流淤塞,成為平地,南與南營相望,故改名為北營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五界村 該村民先祖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原來居住分散,東西長共分為五截,故取名為五截村,后因鬧水災,五截人家聚在一起居住,后改為五界村。
![]()
【廉州鎮(zhèn)】 常家莊 常氏奉詔于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洪洞縣來此地定居,以姓氏取名為常家莊。
【崗上鎮(zhèn)】 崗上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居住,以鑄鐵為業(yè),傳說鑄造鐵鐘時,鐵水瀉地,凝結(jié)成碾盤大的一塊鐵,重一千多斤,人們行走之上日久磨礪,呈放光澤,故取名崗上,沿用至今。該村舊時曾為藁城縣八大鎮(zhèn)之一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小豐 明永樂二年該村人之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,因該地西北部有一村莊名為大豐屯,又因遷民初來,戶數(shù)又少,故取名為小豐屯。公元1680年從河南省牛家莊遷來一部分居民在該村村北居住,取名叫新安莊。1946年因滹沱河水泛濫,新安莊居民遷至小豐屯村東北角居住,兩村合并,取名為小豐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故城 據(jù)查,西漢元鼎四年(公元前113年)在此曾設(shè)稾城縣,晉時省之。后人就將此地稱為故城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雙廟 明永樂二年該村人之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因當時該地廟宇甚多,有五道廟、龍王廟、河神廟、土地廟等,并且各種廟宇都是成雙成對的,故取名為雙廟。60年代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將村名改為“文革”。1982年在地名普查中,又恢復原村名——雙廟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莊合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之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雞窩村遷來此地居住,定名為莊合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臺西 該村天仙玉女廟碑文記載,該村在明朝以前叫許村。明成化年間,本縣徐村石珤任吏部尚書以后,因“許”“徐”二字音易混,石珤建議許村更名,只因許村村東有三個土臺,所以改名為臺西。臺西商代遺址位于該村東北200米處,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故獻 該村劇氏家廟碑文記載,劇家在清雍正年間從本縣尚書莊遷來此地居住,因此村原來就稱顧獻,故仍沿用此名。清朝光緒年間,將“顧”字改為“故”字,稱故獻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內(nèi)族 據(jù)傳該村昔名叫納簇,是唐代郭子儀存放兵器的地方,后逐漸演變?yōu)閮?nèi)族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大同 據(jù)查《藁城縣光緒志》記載為大同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塔元莊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雞窩村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塔元莊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西馬村 明永樂二年,馬氏家族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以姓氏取村名為馬村,又因該村的東邊有南、北馬村,該村在其西邊,故又加以方位,稱西馬村。
【崗上鎮(zhèn)】 東邑 該村昔名白塔村,明永樂年間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居民在此處居住,將白塔村改為東邑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杜村 明永樂二年,該村原杜氏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以姓氏取村名為杜村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崗上鎮(zhèn)】 西辛莊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建立新村,故取名新莊,后演變?yōu)樾燎f。為區(qū)別于城東的辛莊,故在辛莊前加方位,稱西辛莊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丘頭 該村昔名崇義。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在此設(shè)置稾城縣,建土城。唐貞觀元年(公元627年),稾城縣治由崇義遷入舊州治(即現(xiàn)藁城市城區(qū))崇義遂降為村落。元順帝年間,有位丘狀元居住于此,死后葬于該地,故將崇義改為丘頭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北樂鄉(xiāng)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落戶,起名樂鄉(xiāng)。后人口增加,居住分散,于清光緒年間,將該村分為兩個自然村,按方位,北邊稱北樂鄉(xiāng)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南樂鄉(xiāng)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落戶,取名樂鄉(xiāng)。后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于清光緒年間按方位分為兩個自然村,南邊的稱南樂鄉(xiāng)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橋板 明永樂二年,一部分人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當時村東有一小河,為使村民來往方便,河上搭有一大木板做為橋板,故取名橋板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東寬亭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該地定居,當時該地有一條河,河上修有橋,在橋的附近建有兩個涼亭,寬綽涼爽,故取名寬亭。后因村民逐年增多,居住分散,難于統(tǒng)轄,故于清朝末年,以涼亭為分界,將該村按東西方位分為兩個自然村,涼亭東邊的稱東寬亭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西寬亭 明永樂年間,該村人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當時村南有一條河,河上有一座橋,在橋附近修有兩個涼亭,寬綽涼爽,故取名寬亭。后因人口逐漸增多,居住較分散,不便管理,故于清朝末年以涼亭為界,將村按東西分為兩村,亭西邊的稱西寬亭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童家莊 明永樂二年,有兄妹三人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因當時兄妹年幼,故取名童家莊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麗陽 古時該地有一條河,名為驪水,村子在驪水北邊,故叫麗陽,俗稱泥陽、泥鄉(xiāng)。歷史上為藁城縣八大鎮(zhèn)之一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徐村 明永樂二年,徐氏祖先奉詔最早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以姓氏取名徐村。該村石珤于明嘉靖年間,累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、吏部尚書、武英殿大學士。其兄石玠于明正德年間任戶部尚書,卸職歸鄉(xiāng)后加官至太子少傅。村西南有石氏家族墓地,石玠、石珤均葬于此,墳地內(nèi)建筑已毀,現(xiàn)辟為果園。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靳莊 該村李公舉仁,李賢墓碑記載,明成祖永樂二年,靳氏和趙氏兩大家族,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因當時靳氏家族大,定名為靳莊。因“靳”與“近”音同字不同,于光緒年間曾一度改為近莊,后又恢復靳莊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曹家莊 明燕王掃北后,于永樂年間,曹氏家族由江南呂州府合肥縣杜傳村遷來此地居住,來以前以打魚為生,稱為打漁曹家。搬來后因全姓曹,故起名叫曹家莊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堤上 欒城縣城郎村鐵鐘記載,該村西北有一古河。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莊合園遷來此地居住,開始住在河附近,因河水泛濫,村民們又都搬到河堤上居住,故取名堤上。
![]()
【丘頭鎮(zhèn)】 周家莊 明永樂二年,周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因當時周家為首戶,故取名周家莊。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興安 明永樂年間,該村人之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取名叫大墩(習慣稱垛墩)。后因鬧水災,村莊東移與紀家莊合并,仍稱大墩。清朝咸豐三年(公元1853年)滹沱河水由大墩村北改道折向東北,該村從此少水患,村民們?yōu)樽T缸约阂院笕兆优d盛平安,故改村名為興安。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賈村 唐朝時,該村賈姓為首戶,故取名為賈家莊。清朝末期,將賈家莊改為賈村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武家莊 公元1800年清朝嘉慶年間,滹沱河水泛濫,從陳村遷來一部分居民到此地居住,因姓武的占多數(shù),故取名為武家莊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陳村 明永樂二年該村陳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為陳村。清朝咸豐三年(公元1853年),滹沱河改道,由興安村北折向東北,從此免于水災,村民曾一度將村名改為東安村。1912年前后,又恢復原村名——陳村。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正公 該村大佛寺內(nèi)碑文記載,該村原叫鄭宮,傳說唐代天寶年間(公元730年),該村一個姓李的姑娘當了正宮娘娘,改村名為正宮。后村名演變?yōu)檎?/div>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織錦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當時以紡絲織錦為業(yè),故取名為織錦。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趙家莊 明永樂二年趙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后又陸續(xù)遷來他姓人家,但趙氏來的早,故取名趙家莊。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南董家莊 明代初期,該村人祖先由本縣南董村搬來此地居住,多數(shù)姓董,故取名為董家莊。1982年在地名普查中,為區(qū)別于梁家莊公社(今西關(guān)鎮(zhèn))的董家莊,經(jīng)藁城縣人民政府批準,將該村更名為南董家莊。
![]()
【興安鎮(zhèn)】 張村 明永樂二年,該村張氏祖先奉詔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取名為張村。后又陸續(xù)遷來許多他姓住戶,仍用張村名稱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蒼德 《藁城縣嘉靖志》、《藁城縣康熙志》、《藁城縣光緒志》均記載為蒼德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馮村 該村大佛寺碑文曾有記載,馮村始建于公元1370年,公元1680年該村被河水沖毀,改名為破村,后將村莊修建好,又起名為縫村,以后又恢復原村名馮村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馮馬村 該村村民于公元1680年滹沱河發(fā)大水時從馮村遷來定居,因滹沱河有一碼頭靠近該村,故取名碼頭村。公元1850年因該村屬馮村營管轄,又是由馮村遷來的,故又改名叫馮馬村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馮白露 公元1680年,因滹沱河水泛濫,將馮村沖毀,部分村民搬遷到此地居住,后起名為馮白露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角中 《藁城縣康熙志》、《藁城縣光緒志》均載為角中,沿用至今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東里村 明永樂年間,該村人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落戶,坐落在原滹沱河古道里,初取名里村,因該村西邊也有一村名為里村,故改稱為東里村,沿用至今。該村是藁城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李白玉的故里。李白玉,清嘉慶五年(1800)庚申武舉,七年(1802)壬戌殿試第一甲第一名,為御前侍衛(wèi)。曾任山西太原鎮(zhèn)總兵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西里村 明永樂二年該村人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,坐落在滹沱河古道里,初起名叫里村,為便于區(qū)別東邊的里村,改名為西里村。
【興安鎮(zhèn)】 留章 該村原屬晉縣管轄,民國28年(1939)劃歸藁城縣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北樓 明朝永樂年間,該村人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當時已有南樓,該村在南樓北邊,故取名北樓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南朋 該村原叫張家營,明嘉靖三十九年(公元1560年),由山西省遷來一部分姓彭的居民在此居住,彭姓成為該村首戶,將張家營改為南彭。后將“彭”演變?yōu)椤芭蟆保Q南朋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朋學 明代永樂年間,該村彭氏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初起名彭學,清光緒年間將“彭”字改為“朋”字,稱朋學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王家莊村 明朝嘉靖年間,王氏家族由山西省遷來此地定居,當時只有兩大家,以姓氏取名為王家莊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豆家莊 明隆慶四年(公元1570年)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部分居民在此地落戶,因當時姓竇的戶較多,故取名竇家莊,后將“竇”字改為“豆”字,稱豆家莊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耿村 據(jù)傳,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朱元璋的義父耿再辰死后葬于此地。故取名叫耿村。耿村民風古樸淳厚,自古就是東西交通驛站。自清康熙年間開始設(shè)立集市,工商貿(mào)易發(fā)達。街市繁華興盛名噪一時。緣于此,舊時民間有“北有京津、南有耿村”之說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南樓 明永樂二年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在此地居住,因此地原修有一座土樓,該村在土樓的南側(cè),故取名叫南樓。
【常安鎮(zhèn)】 東辛莊 明永樂二年,該村人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建立新村,取名叫新莊,后將“新”簡化為“辛”,稱辛莊。清朝末期,為區(qū)別本縣西邊的另一辛莊,在村名前加方位,稱東辛莊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永安 明永樂年間,該村人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。明弘治十三年(公元1500年),大水泛濫,該地周圍都是水,故取名叫漂流(亦叫漂里)。清光緒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,此地又鬧大水,周圍村莊均受害,唯獨此村平安無恙,當時張知縣查看災情,見此景,將漂流(漂里)改名為永安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里莊 明永樂年間,該村人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坐落在低洼地帶里(滹沱河古道),故取名里莊。傳說明弘治八年(公元1495年),該村修建的大寺,扁額上嵌上“里莊”字樣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鎖家寨 明永樂二年,該村原鎖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搬來此地定居,以姓氏取村名為鎖家寨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北周卦 據(jù)傳說姜子牙曾在此地算過卦,算了九卦,起名九卦村。后姜子牙保周朝建國有功,被加封。為紀念姜子牙,村民就改九卦叫周卦。清光緒年間(公元1875年至1908年),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將周卦分為南、北兩個自然村,北邊稱北周卦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南周卦 據(jù)傳說姜子牙曾在此地算過卦,算了九卦,起名九卦村。后姜子牙保周朝建國有功,被加封。為紀念姜子牙,村民就改九卦叫周卦。清光緒年間(公元1875年至1908年),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將周卦分為南、北兩個自然村,南邊的稱南周卦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大常安 該村原和小常安為一個村。明永樂年間,由山西省洪洞省搬來一些居民在此地定居,當時為滹沱河古河道,因該地地勢低洼,鬧大水時一片汪洋,故取名廣洋。清朝初期,人口逐漸增多,居住又比較分散,遂將該村分為兩個自然村,東邊的人多,稱大廣洋,西邊的村小稱小廣洋。清朝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,滹沱河改道,由縣城東流向東北,此地水患解除,村民比較安居樂業(yè)。藁城縣一縣令外出巡視,見此情景,就將大廣洋改稱大常安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小常安 清朝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,滹沱河改道,由縣城東流向東北,此地水患解除,村民比較安居樂業(yè)。藁城縣一縣令外出巡視,見此情景,就將小廣洋改為小常安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柳樹寨 明永樂二年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幾戶居民在此地落戶,當時該地柳樹茂密成蔭,故取名柳樹寨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后營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從山西省洪洞縣搬遷來一部分居民在此地定居,因該地在古時曾駐過兵營,分為前、后、東、西四營,該村所處地位正是后營地址,故取名叫后營。
![]()
【常安鎮(zhèn)】 南黃家莊 明永樂二年,該村原為黃氏、郭氏兩家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因當時黃家人多勢大,故取名黃家莊。1982年地名普查中,為區(qū)分藁城北部黃家莊,經(jīng)縣政府批準,將該村更名為南黃家莊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南營 該村南明正德年間修建的一佛寺內(nèi)碑文記載,該村原名泥寧屯,正德十三年(公元1518年),改為南營。據(jù)傳改名原因,明正德十三年該地鬧紅蟲,咬人生毒致死,村民受害不淺,故往南遷移到現(xiàn)在的地方;又因在戰(zhàn)國時代,趙國大將李牧曾在此地設(shè)過兵營,為南營盤,故將泥寧屯改為南營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順中 據(jù)傳,古時此地為南北交戰(zhàn)的地方,一方戰(zhàn)敗后在此地商談降順勝者,此地取名叫順通,即順從之意。后有一藁城知縣名字內(nèi)有一個“通”字,該知縣嫌有礙貴名,便把順通改為順中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土山 該村本在春秋時宜安故城西北崗阜堀起之處,此阜長20余丈,寬8丈,高2丈,形如山,此乃趙國名將李牧點將之臺。故以此取村名為土山。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封耿純?yōu)楣⑧l(xiāng)候,耿氏家族居住此地,故將土山改名耿鄉(xiāng)。明初又恢復土山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宜安 該村原為一座古城。戰(zhàn)國時屬趙,名宜安,秦始皇為秦王時,派遣將軍桓齮伐趙,取宜安,殺趙將扈輒,趙師敗績,死傷十余萬人,趙王以李牧為大將抵御秦師,與桓齮戰(zhàn)于肥下(肥纍城下),又戰(zhàn)于宜安,皆大破之,桓齮奔逃。遂復取宜安,趙王封李牧為武安君,牧筑宜安城,以固守御,又筑巨臺高數(shù)丈(現(xiàn)已平毀),為駐兵之所,俗稱李牧臺。西漢時設(shè)置宜安縣,唐高祖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并入稾城縣。宜安遂由城邑降為村落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馬莊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,在此地落戶,當時馬家為首戶,故取名馬莊,不久姓靳的姓張的又陸續(xù)遷來,馬家人丁不旺,靳家、張家成了大戶,但仍沿用馬莊村名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大馬莊 該地在二百年前為荒地。清乾隆年間(1736~1796年),從趙縣大馬村遷來一戶姓李的居住此地,叫李家莊。同時還有從本縣南營遷來一戶姓彭的,住在東南部,稱彭家莊,由晉州(即原晉縣)留章村(后歸屬藁城縣)遷來一戶姓秦的,住在南部,稱秦莊。從本縣南席遷來一戶姓張的,稱張家莊。還有一郭家莊。因鬧水災,彭家莊、秦家莊、張家莊、郭家莊均搬到李家莊居住,因李家莊是從趙縣大馬村來的,又集聚5個村的居民,故名為大馬莊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馬房 元初,漢、蒙兩族多次在此地交戰(zhàn),經(jīng)常有騎兵在此地喂馬,故得名馬房。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部分居民在此地居住,仍沿用馬房村名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何家莊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何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該地居住,坐落在古驪水河河套里,以姓氏取名為何家寨,后于清代末年改為何家莊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朱家寨 明朝永樂年間,朱、王二族先后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因朱家來的最早,而且逐漸興盛,故取名朱家寨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水范寨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,在此地落戶,當時該地坐落在古驪水河邊,土地肥沃,水源豐富,故取名水飯寨,后因經(jīng)常鬧水災,村民受害不淺,又將“飯”字改為“泛”字,表示水泛濫的意思,稱水泛寨。民國初,又將“泛”字改為“范”,稱水范寨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楊家寨 該村紅化寺碑文記載,明朝崇禎九年重修該寺時,村名叫碭家寨,后因楊氏在此村中逐漸增多,占據(jù)統(tǒng)治地位,故于清朝康熙年間(公元1662年至1722年)將碭家寨改名為楊家寨。
![]()
【南營鎮(zhèn)】 王宮 該村閻家祖墳碑文記載,在明朝時,此村就叫王宮。原由欒城縣管轄,1960年劃歸藁城。1966年“文革”中改稱東方紅大隊。1980年又恢復叫王宮。
![]()
【梅花鎮(zhèn)】 梅花 《藁城縣鄉(xiāng)土地理》記載,相傳昔有一梅花公主居此,一方之人,咸受其益。后公主沒,葬于村東,俗稱梅花公主墳(60年代“文革”初期被刨出)。該村以公主之名,命之曰梅花,示不忘也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倪家莊 明永樂二年,該村居民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當時該村姓倪的占多數(shù),故取名倪家莊,至今。倪家莊為唐代尚書右丞相倪若水故里。倪若水,字子泉,及進士弟,唐開元初為中書舍人,尚書右丞,后任汴州刺史,入朝又為戶部侍郎,以右丞相卒于位。卒后歸葬故里。今村中倪姓多為倪若水家族后裔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時家莊 明永樂二年,時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時家溝遷來此地居住,以姓氏定名,稱時家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劉家莊 明永樂二年,該村原劉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以姓氏取村名為劉家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東白露 明朝永樂年間,該村居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叫白婁,后人口逐漸增多,住地較分散,不便統(tǒng)轄,故于清代末期按方位分為東、西兩個自然村。東邊的稱東白婁,后將“婁”改為“露”,稱東白露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西白露 明永樂二年,該村居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初取名白婁,后人口逐漸增加,居住又較分散,不便于統(tǒng)轄,于清代末期按方位將白婁分為東、西兩村,西邊村稱西白婁,后將“婁”改為“露”,稱西白露。因當?shù)亍皹恰焙汀奥丁眱勺忠艚?jīng)常混淆,有時寫“樓”,有時寫“露”,時改時換,現(xiàn)稱西白露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木連城 戰(zhàn)國時期,該地為趙、燕兩國交界處,經(jīng)常交戰(zhàn),趙國為防御燕國的侵略,先后派廉頗、李牧鎮(zhèn)守邊疆,起名牧廉鎮(zhèn)。隋開皇十年(公元590年)至大業(yè)初曾在此地設(shè)廉州。后因村中失火,將村燒成南北兩段,后改為牧聯(lián)成(團結(jié)的意思),為紀念李牧、廉頗,又改為牧廉城。1970年后兩半截村又蓋成連片,成為一個整體。現(xiàn)稱木連城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朱家莊 明永樂二年,康氏家族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康家莊。明朝末年,朱氏家族由本縣周家莊遷來此地,仍稱康家莊。后康氏人丁不旺,逐漸絕跡,于清朝末年將康家莊改為朱家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高玉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居民在此地居住,當時該村比較富裕,土地肥沃,故取名膏腴,后因年深日久,又將膏腴演變?yōu)楦哂瘛?/div>
【梅花鎮(zhèn)】 許家莊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賀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按姓氏取名賀家莊。又許氏家族由欒城縣遷來該村,仍用此村名。后因天災人禍,賀族人越來越少,而許氏人越增越多,于清光緒年間(公元1875年至1908年),將賀家莊改稱許家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陽臺 古時,該地為潯河故道,潯河由西北至東南流向,該村位于河北邊的高臺上,故取名陽臺。明永樂年間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居民在此地居住,仍沿用舊村名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屯頭 古代,潯河自中照、清流間,表靈以西分數(shù)股由西北至東南方向流往屯頭,至屯頭后變?yōu)橐还闪飨驏|南。該地為屯水整流處。故叫屯頭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東莊 該村原和西莊是一個村。清乾隆年間(公元1736年至1795年),深州(今深州市)一帶鬧水災,有部分逃難的人在此地定居,因是從深州來的,故名深州莊,隸屬梅花。后人口逐漸增多,居住又較分散,遂分為兩片,東片因人多村大,稱大深州莊,按方位也叫東深州莊。西片人少,稱小深州莊,也叫西深州莊。公元1910年,為交錢糧和梅花鬧起糾紛,由東深州莊李堡善出頭,到藁城縣衙門與梅花打官司,堡善得勝,兩村獨立,東深州莊改名東善堡莊。1982年在地名普查中,經(jīng)藁城縣人民政府批準,將東善堡莊更名為東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西莊 1982年在地名普查中,經(jīng)藁城縣人民政府批準,將西善堡莊更名為西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崔家莊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崔氏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崔家莊。后因崔家人丁不旺,雖別姓成為大戶,但仍稱崔家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南劉村 該村原叫八里彭,是一個大村,東西長八里地,傳說明朝燕王掃北時,將八里彭村大部毀滅,只留下南部幾戶人家,后來這幾戶人家就改名為南留村,不久又將“留”改為“劉”,稱南劉村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趙金 明永樂年間,趙氏、金氏家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叫趙金。后金家人丁逐漸不旺,趙家成為大戶,仍沿用原名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尚莊 該村昔名叫樓莊。村內(nèi)有72座樓房。明燕王掃北時,將該村毀滅。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康氏家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康家莊。因地勢較高,又名上莊。后康家人丁不旺,就叫起上莊來。清朝末年又將“上”字改為“尚”。因位于藁城縣城的南部,故改稱南尚莊。1982年在地名普查中,為與城關(guān)公社(今廉州鎮(zhèn))南尚莊相區(qū)別,經(jīng)藁城縣人民政府批準,將南尚莊更名為尚莊。
【梅花鎮(zhèn)】 南高莊 明永樂二年,該村田、韓、徐、張、劉、孫六戶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因當時該地人煙稀少,這六戶就在一個比較高的地方居住下來,取名曰高莊。在1982年地名普查中,為區(qū)別于藁城北部的高莊,在高莊前加方位“南”字,稱南高莊。
【開發(fā)區(qū)】 良村 據(jù)查,明永樂二年,楊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搬來此地定居,以姓氏取名為楊家莊。后因楊氏家族人丁不旺,逐漸衰亡,村民將楊家莊改稱梁村。清光緒二十三年(公元1897年),該村拔貢溫萬玉提議“良”字意義好,遂改為良村。
【開發(fā)區(qū)】 北邑 據(jù)查,《藁城縣嘉靖志》記載為北邑,沿用至今。
【開發(fā)區(qū)】 北席 該村伍家墳碑文記載,明朝嘉靖年間,該村叫北西屯,后人口逐漸增多,將“屯”去掉稱北西,后又將“西”改為“席”,稱北席,沿用至今。
【開發(fā)區(qū)】 南席 據(jù)查,《藁城縣嘉靖志》、《藁城縣康熙志》、《藁城縣光緒志》、《藁城縣民國志》記載為南西村,后將“西”改為“席”,稱南席,沿用至今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張家莊 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張氏家族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。按姓氏取名張家莊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大豐化 據(jù)該村唐代碑文記載,此村原叫鳳凰。明初,由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一些人居住在該村,將鳳凰改為奉化。清光緒年間,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將奉化分為東西兩個村,因東邊的村大,就叫大奉化。西邊的人少,叫小奉化。80年代初期地名普查中,經(jīng)縣政府批準將“奉”字改為“豐”,現(xiàn)稱大豐化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小慈邑 明永樂二年,該村村民的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居住,北靠老磁河,村民希望從此河得益,取名“慈益”,后將“益”改為“邑”,稱慈邑。因村東北也有一個慈邑,且村比較大,本村較小,為便于區(qū)別,故改稱小慈邑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小豐化 該村原和大奉化是一個村莊。清光緒年間,因人口增多,該村從大奉化村分出獨立,因村小取名叫小奉化。80年代初期地名普查時,經(jīng)縣政府批準,將“奉”改為“豐”,稱為小豐化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北小屯 據(jù)該村唐代鐘文記載,村名叫慈陰屯。因位于磁河南岸而得名。明末清初時,改為小屯。因位于縣城北部,又稱為北小屯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北蒲城 據(jù)該村唐代碑文記載,該村原叫蒲城,屬九門縣管轄。明永樂年間,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居民在此地落戶,仍叫蒲城。清康熙年間,因村民增多,居住分散,后按方位將蒲城分為四村,即北蒲城、西蒲城、東蒲城、南蒲城。因該村位于北部,故取名北蒲城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東蒲城 清康熙年間,因居民增多,將蒲城分為四村,按方位取名東蒲城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西蒲城 清康熙年間,因居民增多,將蒲城分為四村,按方位取名西蒲城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李家莊 明燕王掃北后,有一戶姓李的修鞋匠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居住,開始以燒磚窯為業(yè),故取名叫窯上,因與西南部趙莊相望,又名小趙莊。1947年正式定名為李家莊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北賈同 該村出土的北齊時所建建忠寺石造像上刻有“賈墥”。《藁城縣嘉靖志》記載為“賈同”。民國初年,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將賈同分為兩個自然村,北部的叫北賈同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南賈同 該村出土的北齊時所建建忠寺石造像上刻有“賈墥”。《藁城縣嘉靖志》記載為“賈同”。民國初年,因人口增多,居住分散,將賈同分為兩個自然村,南部的叫南賈同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趙莊 《藁城縣康熙志》記載為趙莊。沿用至今。歷史上曾為藁城縣八大鎮(zhèn)之一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三丘 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部分人在此地居住,因村西南、西北有三個土丘包圍該村,故取名三丘。該村有三丘地道戰(zhàn)遺址,為藁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北龍宮 明永樂二年,吳、熊兩姓家族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居住。又傳此地曾為河心,是龍王出沒的地方,故取名叫龍宮。開始分前街、后街,后人口增多,分為兩村。前街稱南龍宮,后街稱北龍宮至今。該村內(nèi)西北部有一商代遺址,系藁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南龍宮 明永樂二年,吳、熊兩姓家族由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安家落戶。又傳說此地曾為河心,是龍王經(jīng)常出沒的地方,故取名叫龍宮。開始時分前街、后街。后因人口逐漸增多,便分為兩個村莊。前街稱為南龍宮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鮑家莊 該村很早以前叫赤壁鄉(xiāng),傳說赤壁鄉(xiāng)后來人煙稀少。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鮑氏大戶從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居住,另建新村,取名叫鮑家莊。
【張家莊鎮(zhèn)】 蔡家崗 據(jù)查,該村南原有一大河,年久日深,沙土積淤,形成一塊高崗地。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人,在此地落戶,住在高崗上。這些人當中又大多姓蔡,故取名蔡家崗。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賈市莊 該村在明朝以前稱市莊。因該村地處藁城、晉縣、趙縣三縣交界地方,集市貿(mào)易非常興旺,故稱市莊。相傳明初燕王掃北時,該村村民大部被殺,只有一個婦女賈氏躲在柴草垛里才免死。后來賈氏招了個女婿在此地居住,改稱賈氏莊。清代,該村一人在朝為官,上朝見皇帝,問起籍貫,此人初寫賈氏莊時,惹起大臣們哄堂大笑,該人羞愧,遂將“氏”改寫為“市”,從此,該村稱賈市莊至今。該村石閣為宋元時期故址,曾重修。“石閣晴云”為藁城“八大景”之一。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賈莊 明永樂年間,賈氏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賈莊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張名甫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張氏家族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叫張名甫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劉海莊 在很久以前,該地村莊有一個窮孩子名叫孫志銀,在本村新海寺出家當了小和尚,法名叫劉海。劉海為人和氣,憨厚誠實,心善如佛,同情窮苦人,村里寺里人們都喜歡他,劉海死后,村民就把村名叫作劉海莊。劉海莊有劉海戲金蟾之傳說。
![]()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卞家寨 明永樂二年,卞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,以姓氏取名叫卞家寨。后卞家人丁不旺,其他姓氏居多,但仍沿用原村名至今。
![]()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貫莊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人在此居住,當時該村地勢比較低洼是過去的沼澤區(qū),村西有一條汪洋溝,每次瀝水,就往村里灌,故得名灌莊。后修河筑堤,水患解除,仍屬全縣低洼區(qū),于清光緒年間(公元1875年至1908年),將“灌”字改為“貫”字。
![]()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耿家莊 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耿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后又搬來一些別姓的戶,因當時該村耿氏占多數(shù),故取名耿家莊。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落生 該村昔叫大善村,清咸豐三年(公元1853年)發(fā)大水,將該村大部淹沒,僅剩下村西北角高處幾戶人家,難里逃生,故改名叫落生。
![]()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馬邱 明永樂二年,馬氏、邱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居住,取名叫馬邱,沿用至今。
![]()
【賈市莊鎮(zhèn)】 南古莊 明永樂二年,張氏家族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取名張家莊。為區(qū)別藁城縣城西張家莊,于明弘治年間(公元1488年至1505年)改為南古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