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話,據說這是當下非常流行的一段話,短短幾行文字表面上看是一種自嘲式的調侃,但在字面上流露出來的豁達背后,有點無奈,讀著還有點心酸: “1室1廳1人住,1菜1湯1人吃,1枕1被1人睡,1來1去1人過,1衣1襪1人洗,1喜1憂1人愁,1工1作1人累,1事1擔1人承,1影1視1人看,1薪1酬1人花,1心1意1身輕,1生1世1輩子,1個人有1個人的精彩,1個人有1個人的快樂。” 在這個大齡剩男剩女像菜市場里的蘿卜白菜一樣稀松平常的年代,獨身主義早已不是一種標新立異,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越來越多已屆適婚年齡的年輕人自覺不自覺地選擇單身。有人說,選擇單身是因為沒有追尋幸福的勇氣;有人說,變成單身是因為勇氣不足遲疑不決;也有人說,是因為眼界太高導致錯過了藏在身邊的幸福。 單身,是一種生活狀態,但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人可以以任何自己喜歡的態度和方式生活,只不過選擇單身更需要勇氣。身邊人接二連三步入婚姻殿堂時,獨善其身總會讓自己顯得有些孤獨,但又何嘗不是一種獨樹一幟的境界呢? 單身女孩遲遲不嫁并非迫不得已,但又似乎情非得已,不管如何,單身可能是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所謂“剩女”并不恰當,因為她們的條件通常并不比別人差,甚至可能看著遠比別人要好得多。前幾天有個女孩寫了一篇關于單身的小文和我交流,身為大齡單身女的她,說出來的很多話也許遠比置身事外的我們表白得更為透徹。她問我,如果我是一個至今未婚的大齡女青年,我會如何面對淪為剩女的尷尬,又會如何表白內心。 這是個很難的問題,因為我不是剩女;但如果我是剩女呢?于是那天我用回信的方式把自己設想成一個大齡剩女,寫下了下面這樣的文字: “……父母開始為我們已經不小的年紀耿耿于懷,孤獨的時候我也很想有個人陪。可我依然選擇了單身,為什么? 也許是缺少了足以擺脫單身的物質條件吧。社會繁榮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寬裕,也把前所未有的壓力給了我們。不知不覺中每個人都急著功成名就,有車有房,物質不但衡量著個人是否成功,也成了考量愛情的標尺,如果沒有達到足以讓人認可的成功,我們沒勇氣去戀愛,也沒精力去談一場天荒地老、花前月下的戀愛。 婚姻不單單是一種形式,更是一種伴隨生命始終的生活,需要的不僅僅是愛情,還有對家庭對愛人的責任。為了確保自己能夠扛得起這份責任,我們歷經20年寒窗苦讀,我們歷盡艱辛尋求一份職業,我們省吃儉用構筑一個小窩,我們以青春為代價去掘取人生的第一桶金,我們忘乎所以地為擺脫單身辛苦耕耘,而當我們覺得條件差不多了,想要名正言順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時,才發現好姑娘早已落進別人口袋,好男人早已成了她人的囊中之物。 我們都曾那樣畢恭畢敬地追求唯有愛的感情,卻在現實中屢屢與理想的愛情擦肩而過,如果期望的愛情注定要遲遲到來,我們只好選擇寧缺毋濫,自由著,單身著,孤獨著。只因為對愛情不死心,只因為心里有一份憧憬,所以我們仍然愿意相信和守候。 選擇獨身不代表我很堅強,聽歌的時候淚水會模糊視線,回憶的時候曾經的海誓山盟會碰觸到心里最痛的地方,看見別人成雙成對,也會想有個人陪著,哪怕總是爭吵也好啊。可是安靜下來的時候,又會靜靜期待那個人出現,帶著我走出孤獨。也許,我們太過于了解自己,所以不會輕易讓自己再度淪陷。常常看到跌倒時留下的傷口,就不會在以后的日子里肆無忌憚地邁出腳步,除非我認為能夠走穩。 寂寞的時候才知道想念也是一種幸福,孤單的時候才明白爭吵也是一種甜蜜,累了的時候才知道靠著一個肩膀不言不語也是一種安慰。生活永遠不會是小說,男人和女人絕對不會“向左走向右走”之后還可以邂逅。愛情中沒有那么多奇跡,孤傲冷清的王子愛上善良多情的灰姑娘,那是哄小孩子的故事,所以叫做童話。 現實遠比夢想要冷,所以我們寧愿在尋尋覓覓中孤孤單單,在兜兜轉轉中迷迷茫茫,在等待中遙想那份姍姍遲來的愛情會有多么美好。做個不切實際的夢,有時候比真真切切地活在現實中更幸福快樂,不是嗎? 我們單身,因為我們始終在心心念念的期盼那個最合適的人出現。 我們單身,因為我們不愿像當初的那個自己一樣,輸得那么徹底。 我們單身,因為一次次傷痛讓人成長,讓人將這個世界看得更清。 我們單身,因為我們依舊執著地相信愛情,執子之手、與子偕老。 生活仍然值得期待,總有個人值得我們去等。我們在年輕的時候,用孤單寫下了這么一個故事: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離。” |